本网讯(通讯员 蔡明广)伟的国际1946bv崔晋文副教授将思政“小课堂”走入“大课堂”,打破课堂边界、融入社会现实;又以“大课堂”反哺“小课堂”,让社会实践成果反推课堂教学改革,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。近日,她带领红色基因解码实践队赴湖南芷江开展历史寻访活动,将家族红色往事与民族历史记忆有机融入思政课堂,突破传统思政教学局限,通过“实案—实物—实践”三维联动,打造出思政课“小课堂”、“大课堂”合一、兼具历史深度、情感温度和时代鲜度的三实式教学模式,引导青年学子深度思考人生意义与家国情怀,为高校思政教育在内容创新、价值引领及实践路径探索上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范例,获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学习强国》等权威媒体关注报道。

中国青年报报道

中青网客户端首屏报道
学习强国强国号发布
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的上课铃即将响起,讲台上放的,不止是PPT翻页笔,还有一枚褪了色的军功章。这是伟德源自英国1946副教授崔晋文的爷爷留下的遗物。当这枚功章在学生手中传递,刻痕与温度让历史书上的铅字活了过来。从一个实案、一件实物、一次实践出发,一门不一样的思政课,就这样开始了。
一、构建:从“血脉传承”到“教学创新”
宏大叙事如何与青春困惑对接是当下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共性挑战。崔晋文作为一名一线思政课教师,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:如何缩短学生的距离感?如何真正让讲课内容“入脑入心”? 看到鲜活的历史在年轻一代眼中日渐模糊,甚至被娱乐消解,这深深触动了崔晋文。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,她开始将爷爷尘封的遗物:那些笔记本、勋章、老照片等带到课堂。崔晋文希望,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,而是可触摸、可共鸣的真实存在。
作为一名烈士后代,将爷爷的故事带入课堂不仅是为了响应党史进课堂的号召,更是血脉深处的自然流淌。在此之前有学生坦诚的问过崔晋文:“老师,您讲的案例很能打动人心,但总觉得离我们很遥远,我们该如何真正触摸那段历史?”崔晋文意识到,也许自己的烈士爷爷,能成为一条让学生“感知”、“触摸”的联系家国的纽带。烈士爷爷是教科书中所歌颂的“无数革命先烈”中的一员,他的牺牲,正是为了课堂上探讨的“理想信念”等宏大主题;爷爷的故事,是宏大历史叙事中最鲜活、最具体的那个“细胞”;他的抉择,映照着那个时代的青年普遍面临的生死考验。一切不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用生命做出的选择,爷爷的故事不再仅仅是“家事”,更是可感可触的“国史”,它让历史完成了从“遥远”到“身边”的传递,是构建新教学模式最宝贵的“原点”。
二、开展:从“一方讲台”到“广阔天地”
为丰富课堂内容,崔晋文克服重重困难,在爷爷原单位、档案馆、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资料收集,多次拜访爷爷战友遗孀,带学生一起宣讲和寻访红色足迹。最终形成了通过“实案—实物—实践”的三维联动,将思政课“小课堂”、“大课堂”合一、兼具历史深度、情感温度和时代鲜度的三实式教学模式。“三实”模式并非三个环节的简单叠加,而是一个以“情感共鸣—理性认知—实践升华”为内在逻辑,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。
实案(身边的红色故事锚定情感):崔晋文以爷爷的故事为“核心案例”,拓展至自己家族的红色故事,并邀请学生参与寻找自己身边和家族的红色故事,共同构建一个真实、生动、可考的“红色案例库”。 将教科书上抽象的历史结论,转化为一个个有血有肉、有情感、有抉择的具体人生故事,解决了思政教育中“距离远”、“不生动”的问题,旨在触动心灵,建立最初的情感连接。
实物(爷爷的遗物触碰历史):崔晋文将爷爷的遗物作为“镇课之宝”,实现抽象精神的具体化。实物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真实触感和视觉冲击。爷爷的“秘密笔记”、爷爷的军功章都成为学生可以亲手触摸的历史,其感染力远胜于千言万语的理论阐述,极大地强化了情感共鸣和历史真实感,回答了“如何相信”的疑问。同时,崔晋文还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红色文物(如“老物件进课堂”),让红色故事“活起来”。

崔晋文展示爷爷战时公文包
实践(价值内化与知行合一):崔晋文设计了“寻访、宣讲、践行”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,带学生重走红色之路,老师学生成为共同的宣讲者等,推动学生从“听故事的人”变成“讲故事的人”和“创故事的人”。将在“实案”和“实物”两个环节中获得的情感动力和理性认知,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,并外化为实际行动,完成了“知—信—行”的飞跃。

实践团在受降纪念坊前合影
“三实”教育模式的底层逻辑融合了双课堂(“小课堂”+“大课堂”)的鲜明优势,是一个“始于情、达于理、践于行”的螺旋式上升过程。烈士爷爷的故事(实案)激发了学生的好奇与敬意,爷爷的遗物(实物)让故事真实可信且有强烈的冲击力,因深厚情感驱动和强烈价值认同,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渴望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,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烈士精神(实践)。而最后,师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、新思考、新故事又反过来丰富了崔晋文的“实案库”,至此,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自我丰富、持续发展的良性闭环。崔晋文也将最具个人化的家庭情感,成功地转化为最具普遍性的公共教育资源,走出了一条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力度的思政教学新路。
三、成效:从“红色种子”到“郁郁森林”
崔晋文与爷爷素未谋面,但通过搜集他的故事,整理他的遗物,建立了与爷爷跨时空的链接。而作为烈士的后代,崔晋文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段承载着血与火、信仰与牺牲的历史保存下来、传递下去。这不仅是对家族先辈的责任,也是对历史真相的责任。更重要的是,崔晋文还希望能获得真正的代际传承,希望通过讲述爷爷的故事,能够让更多的人,尤其是青年学生,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力量,真正被家国情怀打动,进而思考个人价值与国家社会的关系,将来在各自的岗位上也能焕发出一些光和热。“我们这个时代物质丰富,但有时也伴随着价值多元甚至迷茫。爷爷们的故事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信仰、忠诚、担当、牺牲这些永恒价值的重量。当人们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时,常常会引发共鸣和思考:我们今天的生活从何而来?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和坚守的?这种精神上的触动和启发,其意义是深远的,它关乎民族精神的赓续和时代新人的培养。”崔晋文如是说道。
“三实式”教学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思政课的力量,不仅是纸上的数字,更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切而动人的改变。最直接的回响来自课堂,当崔晋文深情讲述爷爷的故事、展示“秘密笔记”上字迹斑驳的字迹,教室里常常寂静无声,学生身体前倾,只为更清楚的看上一眼。当学生听到崔晋文的奶奶在爷爷牺牲后终生未嫁、看到崔晋文用AI制作的崔晋文奶奶和父亲的合影时……往往都会眼泛泪光。“最打动他们的可能就是这样的细微之处”,当英雄回归平凡人、最大限度的靠近他们的那一瞬间。“最珍贵的收获是祛魅与情感的连接。学生们发现历史中的英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,而是和他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—会饥饿、会思念家乡、也会在恐惧中鼓起勇气。”崔晋文这样概括学生收获,她认为这种认知能带来更强的代入感和共情,帮助学生在审视历史事件时自然地追问“个体在其中经历了什么?”而这会带来更令人振奋的成效,学生从情感的共鸣中升华出自觉的行动,他们不再满足于做故事的倾听者,而是主动成为故事的延续者,这种主动探寻,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。有学生被崔晋文烈士爷爷的故事触动,主动帮助崔爷爷迁墓,他说:“只是想为前辈做点小事”;有学生主动查阅家族史,发现曾祖父参加过解放战争,计划将这段历史写进论文与更多人分享。学生们逐渐形成了“历史传承者—讲述者”、“学习者—传播者”的良性循环,红色精神的代际传承正在悄然实现。
“三实式”教育模式的价值也获得了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,被《中国青年报》、《学习强国》、《长江日报》、《央广网》、《湖北省教育厅公众号》等多家国家级、省级媒体报道转载20余篇。这一模式成为连接全国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一座“桥梁”,为同行们提供了可复制、可借鉴的创新范式,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。

长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崔晋文讲爷爷的故事
中国青年报思政版头条报道崔晋文讲爷爷的故事

20余家媒体报道、转载崔晋文讲爷爷的故事
“我坚定不移地相信我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”,崔晋文说。这些实践不再是一个人、一门课的成功,而是成为了一种印证:它证明了红色基因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代代相传。崔晋文作为烈士后代,完成了从“继承者”到“传播者”的使命跨越,而她的学生,正在成为新的“火种”。
那枚功章再次被包裹起来,等待下一次课的开启。但它点亮的光芒早已穿透课本,照进了许多年轻人的心里。它不是结束,而是无数个旅程的开始。“历史不是一本结论明确的‘答案之书’,但它能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角度。”崔晋文表示,她将继续整理新素材、新感悟,让“行走的思政课”不断延伸,帮助更多学生在与祖辈、历史的对话中,明确成长方向、树立人生目标,培育健全人格,让红色基因在青春的血脉中代代相传。
未来,伟的国际1946bv将继续推进党建引领育人,持续创新思政课育人模式,致力于铸魂育人,培养理想坚定、情怀深厚、敢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,为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提供硬核支撑,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。(审核 刘卫民)